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日韩爱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香色欲天天综合网天天来吧,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凝聚歷史性變革力量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

來源:《求是》2024/13 作者: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 2024-07-01 09:00:00

凝聚歷史性變革力量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

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走過波瀾壯闊的歷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面對國際環境風云變幻和諸多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調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潛力,沉著有力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新的歷史性變革,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一、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治理,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面對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和國內經濟運行新形勢新挑戰,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準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有機結合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機制,有效抵御了國內外重大風險挑戰,有力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總量連續跨越重要關口。2013—2023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速連續多年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國內生產總值(GDP)穩步攀升,2020年、2021年、2022年相繼跨越100萬億元、110萬億元、120萬億元大關,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92.4%。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約7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實現新突破。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89358元,比2012年實際增長84.7%,年均增長5.7%;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681美元,連續3年超過1.2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為世界經濟提供了重要驅動力,2013—2023年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世界級港口群,以及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

  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牛鼻子”。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創新驅動呈現新氣象,成功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凸顯。研發經費投入成倍增長,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長2.2倍;投入強度為2.64%,提高0.73個百分點,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R&D人員總量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我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我國科技創新持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新產業新產品方興未艾,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動能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圖為2024年5月31日,江蘇常州理想汽車智能制造基地焊裝車間的機械臂正在作業。 新華社記者 柳文惠/攝

  科技自立自強成果持續涌現。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原創成果,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大飛機制造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量質齊升,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截至2023年底,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達401.5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占比超四成。

  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科技創新持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新產業新產品方興未艾,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動能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于GDP的17.36%,比2015年提高2.52個百分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2013—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服務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動車組等新興產品產量增勢強勁,2023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3.3%、54.0%、63.2%。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持續壯大。2023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7.6%,比2014年提高18.4個百分點。

  三、持續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提升

  協調發展是下好全國發展一盤棋的制勝要訣。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我國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取得實質性進展,發展更趨協調和可持續。

  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于2024年5月23日在深圳開幕,本屆文博會以創辦20年為契機,加大創新力度,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提升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和數字化水平。圖為2024年5月24日,小朋友在文博會體驗3D奇幻空間。 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穩步增加,農業機械裝備普遍應用,2023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1.4億千瓦,比2012年增長11%。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工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15.7%、33.6%,分別比2012年提高6.3、5.4個百分點。數實融合發展扎實推進,2013—2023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7%,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

  需求結構持續改善。消費“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比2012年提高27.1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53.6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持續發揮,2013—2023年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7.6%,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3.1%,明顯快于整體投資增速。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個百分點。鄉村振興全面提速,鄉村面貌顯著改善,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縮小至2023年的2.39。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衛生廁所普及率超73%。

  區域經濟布局不斷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四大板塊發展更加平衡。2013—2023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分別增長6.9%、7.1%,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提升至21.6%、21.5%。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動力源地區引擎帶動作用得到加強。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壯大,一批中心城市輻射力日益提升。

  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突出問題,我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新時代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圖為2024年3月22日拍攝的丹江口水庫。監測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常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萬里山河增添了山青、水綠、天藍、土凈的亮麗底色。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6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89.4%,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國土綠化取得明顯成效,2013—2023年全國累計造林總面積6779萬公頃;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比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提高2.39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多年雙增長。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全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加速,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宜居,2022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29%,比2012年提高3.57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9平方米,增加3.03平方米。

  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越來越深入人心。2013—2023年,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3年,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6.4%,比2012年提高11.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五、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內生動力活力積聚增強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面對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走實走深。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快形成,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深入推進。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不斷激發,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由2012年底的5500萬戶增加到2023年底的1.84億戶。

  外貿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貨物貿易規模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萬億元,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從11.1%提升到14.2%,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更加鞏固。我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在提供創新質優“中國制造”的同時,也向世界敞開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進口規模從2012年的11.5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8.0萬億元,為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合作機遇。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民營企業外貿主力軍作用更為突出,汽車、船舶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成為新增長點,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跑出“加速度”,為外貿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巨大成就,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成功建設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有效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分批次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成為我國全方位擴大開放的“排頭兵”和“領頭雁”。

  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絕對貧困歷史性消除。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持續奮斗,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脫貧攻堅戰深刻改變了貧困地區落后面貌,有力推動了農村整體發展,補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短板。近年來,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2021—2023年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2%,快于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就業優先戰略深入實施,就業形勢保持穩定,2013—2023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1.4億人,城鎮調查失業率除2020年、2022年受疫情影響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5%以內。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13—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2%,快于同期人均GDP增速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從2013年的16.9輛增加到2023年的49.7輛,服務性消費支出在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從39.7%升至45.2%。

  社會保障惠及全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2023年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7億人、13.3億人、3.0億人、2.4億人,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扎實推進,養老服務加快發展,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網有力發揮了可持續的托底作用。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國民素質持續提升,2023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95.7%、60.2%,比2012年提高3.9、30.2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05年。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健康中國行動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廣泛開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歲提高至2021年的78.2歲。

  七、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風險挑戰,我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切實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有效筑牢國家經濟安全屏障。

  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連續穩產增產,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為經濟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也為穩預期穩物價提供了重要支撐。2023年,糧食總產量13908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9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2023年12月6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圖為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外景。 新華社發 孫文湛/攝

  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煤、油、氣、電、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能源自主保障能力顯著提升。2023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8.3億噸標準煤,比2012年增長37.6%。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2023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比2012年末增長1.5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在建核電規模保持世界第一,超過發電總裝機的50%。

  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制造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產業優勢進一步鞏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33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87.6%,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超四成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回首新時代十余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下,我國經受住國內外多重風險考驗,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實踐昭示我們,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

  征途如虹,浩蕩前行。我國已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面臨著全新的探索和實踐。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不斷跋山涉水。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 喬雪 高勝軍 審校 - 何晨琛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70863